首页 > 养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练习太极拳所要注意的地方

练习太极拳所要注意的地方

来源:悟养生    阅读: 292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太极拳是非常好的健身方式,现在打太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要知道打太极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人体的各项系统。但是,太极拳虽然看着简单,练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开始最好有专人指导,并且,打太极要长期坚持,才能逐渐看到效果。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在神意和心情上平静、自然,神舒体松,有益于身体康健。太极拳的特点和其他运动的区别就是身体放松、心静,身心完全沉浸在运动中,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心情平静,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健康长寿。

习练武术不仅强身健体,更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习武者必须武德修养、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练习太极的同进也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黄帝内经》道家学说。

练习太极拳所要注意的地方

自然太极拳:

以京城吴式太极拳松柔大师杨禹廷的八十三式为基础,吸收了大江南北各派吴式太极拳之精华编著而成,根,仍然植在吴式太极拳上。早年吴式太极拳是八十一式,被杨禹廷大师增加了二式,成为八十三式。八十三式第一段有两个提手上势,两个白鹤亮翅。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庄哲学。老子《道德经》云:虚极,守静;复归于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要虚极守静,太极拳修炼到神明境界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自然是修太极拳大道。吴图南大师说,太极拳要顺先天自然。杨禹廷大师说,练太极拳不要拿劲,要自然,越自然越好。

心意太极拳: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涵深奥,拳种众多,心意太极拳是其中上乘的攀法之一。心意太极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心意太极攀的理论源于道家、儒家、医家、兵家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陈令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太极之理者……古之神圣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所以,心意太极拳文化中包含有阴阳太极、四象八卦等的“天人合一”的内容。

练习太极拳所要注意的地方 第2张

陈式太极拳:

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具体参见《杨禄禅太极拳谱》)。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根据拳的特点,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改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快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四隅捶、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散手、太极一时短打。其中太极拳中架有四个套路,太极拳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杨禄禅经过多年的演练,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具有独特风格的杨式太极拳得以形成。杨式太极拳十五个套路的拳谱如下。

1、学习太极拳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拳谚云:“理明拳法精”。在练习太极拳之前首先要学习了解太极拳的文化背景、起源、特点、运动规律,也就是说,对太极拳的全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前热后冷,虎头蛇尾,自动放弃的结果。

2、掌握太极拳的手型、步型、步法、身法、眼神练习。

常言说:“练拳不懂手眼身法步,由如划船行路眼上蒙着布”,举手投足,前进后退不知所云,没有方向。

3、熟练掌握太极拳的入门功法、基本套路、攻防含义。

拳谚云:“拳无功一场空”。不练习太极拳基本功,直接去练套路,必定是时倍功半,始终不能掌握太极的精髓,永远入不了太极拳之门;如果不懂得太极拳招式的攻防含义,太极拳就失去了其灵魂,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含、健身价值和乐趣。

4、跟明师学拳(有相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老师)。

练习太极拳所要注意的地方 第3张

拳谚云:“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如今练习太极拳者多如牛毛,会练者少如麟角。因此,大家在初练太极拳时一定要找一个名门正派的,具有相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明师,这样会较快的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运动规律,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5、要做到心平气和,松静自然,不急不躁。

能静则气能通达;能静则能集中精力,全心贯注;能静则能做到放松舒展。练习太极拳不可不和,不可不静。

虽然现在很多打太极的都是些老年人,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健身方式,其实,太极拳本质还是一种武术,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简化过了的,从而适应大多数人练习,但就算是简化过的太极拳,如果没有专人指导,练习错了的话,不仅起不到健身效果,反而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