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聚焦 > 医界要闻 > 神经衰弱综合症的鉴别诊断和家庭治疗措施

神经衰弱综合症的鉴别诊断和家庭治疗措施

来源:悟养生    阅读: 260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昏、头痛、失眠、健忘、注意力不易集中、焦虑、紧张、烦躁、疲乏,工作效率降低,怕声、耳鸣,全身不适和精神萎靡等。可伴有植物神经及性机能障碍。

神经衰弱综合症的鉴别诊断和家庭治疗措施

心理因素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主要是各种原因造成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的弱化。因无任何的器质性症状,所以患者应多从心理上寻找原因:

1、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是本病的另一主要原因,对不同职业人群中神经衰弱的调查资料说明,脑力劳动者患病率最高,其中半数以上患者反映在工作或学习上过度紧张,工作时间过长、任务过重,学习困难,都会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生。2、自身的一些个性特征使有些人成为神经衰弱的易感人群,其中尤其以要求特别严格,凡事追求完美,缺乏压力调节能力的人更容易引起紧张感和疲劳感,使得症状产生。

3、生活忙乱无序,作息规律和睡眠习惯的破坏,以及缺乏充分的休息,使紧张和疲劳得不到恢复,也为神经衰弱的易发因素。神经衰弱既然大多数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在治疗上就要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调适与解除。任何药物只能使症状暂时得到缓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反而使症状不断复发,问题得不到解决。

鉴别诊断

(一)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byphysicalinfections)在急性感染疾病的末期或恢复期,患者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全身不适,酸痛、易紧张,情绪不稳,精神萎靡,睡眠浅而多梦。这些症状随全身一般情况的好转而逐渐恢复,这是与神经衰弱病人的不同之处。

(二)颅脑外伤(braininjury)患者在颅脑外伤后可有头痛、头晕、软弱无力、疲乏感、焦虑不安、心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耳鸣、失眠等症状。这时可诊为脑外伤后神经症。

(三)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s)脑血管病时患者可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情绪易激惹、心悸、睡眠障碍、眩晕、耳鸣、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等。这些症状常有波动。

(四)中毒性精神障碍(toxicmentaldisorders)在中毒较轻或早期患者表现脑衰弱综合征,表现顽固性头痛、头沉、头紧、疲乏无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等。根据其中毒史可诊断。

(五)内分泌疾病(endocrinediseases)患者在内分泌功能障碍时常出现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睡眠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随原发病的好转而消失。

(六)疲劳(fotigue)人们长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时,如不注意适当的休息,可产生过度疲劳,出现头痛、头昏、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及失眠等,但经适当休息后,疲劳的症状群就会消失。

(七)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好发于青壮年。以脑力劳动者为多。患者表现头昏、失眠、多梦、怕光、怕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等症状,如精神因素消除或适当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或暂时消失。

(八)抑郁症(depression)轻型抑郁症时可有头昏、失眠、焦虑、疲劳无力及躯体不适等,并有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健康状态缺乏自信,有消极观念。有晨重晚轻规律。

(九)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早期可表现为失眠、头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缺乏热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即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此时便可诊断。

家庭治疗措施

1、改善环境,减少刺激: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紧张刺激。要避免长期紧张而繁重的工作,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必要时可减轻学习或工作量.待疾病缓解后,再恢复原来的学习和工作。

2、学会放松自己,放松身心:当你感到疲乏和心烦时,暂时放下工作,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向窗外眺望,让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状得松弛,可以暂时排解工作上面临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

3、脚部按摩:躺在床上时应尽量放松自己。可以听听抒情音乐放松自己,并想像自己随着音乐漂浮。成功地入睡的关键在于减少你的注意力,避免过分压迫自己。深呼吸、伸展肌肉(体操)、瑜伽术可能有帮助。引导式呼吸法和渐进式松弛法对失眠很有帮助。另外可用运动按摩轮,睡觉前可用于脚部按摩,针对足底和足侧产生按摩效果,缓解神经衰弱和失眠疲劳。

4、按摩肌肉:大部分人在处于压力时,会发生某部位肌肉紧绷的现象。缓解肌肉紧绷的方法之——是找出受害的肌肉——通常是颈背肌肉及上半部背肌,然后用手掌按压它们。

5、对症治疗:只有消除发生疾病的原因及性格缺陷,才能避免复发,根治疾病。要劳逸结合,生命要有规律、有节制。避免和减轻精神压力,有意识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