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聚焦 > 今日头条 > 17岁男子挥刀自宫 性别认同障碍是怎么回事?

17岁男子挥刀自宫 性别认同障碍是怎么回事?

来源:悟养生    阅读: 345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7岁男子挥刀自宫 性别认同障碍是怎么回事?

4月5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获悉,这名17岁的少年自行切除了睾丸和附睾组织,随后因大出血,被朋友们送到医院急诊科抢救。少年为何要这么做?

“自宫”前,他把自己灌醉了

17岁的小明(化名)正在住院治疗,他拒绝面对媒体。

据急诊科医生转述,小明是在三月的最后一天被送到医院的,当时下体流血不止。初步检查发现,小明阴囊和附睾组织缺失,阴囊区域有局部血肿,并伴有疼痛和持续性出血。他自称是在几个小时前做的“手术”。当天凌晨,他喝了酒,给自己打了麻药,然后挥刀,去除了睾丸和附睾。“现在感觉麻药退去了,太痛苦了。”

由于情况紧急,尽管处于中午的休息时间,中山六院急诊科还是迅速为小明开通“绿色通道”,进行了急诊超声、抽血等相关检查,并插好尿管,紧急联系泌尿外科会诊。

超声结果很快出来,提示患者“阴囊肿胀明显,其内可见巨大血肿,体内未能见到明确睾丸和附睾组织”。为防止伤口进一步感染,接诊的泌尿外科马波主治医师立即联系麻醉手术科开展急诊手术。

“我们要对阴囊内的血肿组织进行清除和找到出血点并止血,以及对精索残端进行重新结扎。”马波说,术后需要观察数天确认伤口无感染即可出院。

没有父母陪伴他想做“女人”

“这个孩子怎么能这样伤害自己?”医护人员都感到不可思议。

小明长相清秀、留着一头长发,看上去并不像是醉酒后自残。医生在给他做例行的体格检查时,惊讶地发现,他的喉结已经消失,乳晕增大变黑,双侧乳房可见隆起。

更蹊跷的是,小明一个17岁的未成年人,陪他就医的却不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而是几个穿着女装的友人,而登记身份证时,上面显示的性别为“男”。

经过医生耐心地沟通,小明敞开了心门。原来,他想做女人。

小明一再向医生强调,“不想做男人,要做女人。”这个念头由来已久,他还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讨论变性的相关内容,群里有58个男生,“我们都没钱做变性手术”。

由于家人不支持他的想法,他和家里断绝了联系,早早从高中辍学,靠自己打工来购买药物和生活支出,想要赚钱实现自己的梦想。

医生:自行“变性”危险大绝对不可取

据中山六院泌尿外科汪中扬主任介绍,患者因希望变性,从去年3月份起就自行注射雌激素。目前其男性第二性征不明显,女性第二性征逐渐发育。

对于小明的选择,汪中扬表示,在现代社会,非医学需要的自行手术切除睾丸实属罕见。由于接诊后,距离切除术后已有数小时,将小明的睾丸重新接上缝合已经不可能。因此只能对其进行防治伤口进一步受损的治疗。

“从原则上说,医生会尊重每个病人的选择和观念。但是,必须强调,小明自行注射雌激素和自行手术是绝对不可取的。”汪中扬强调,首先雌激素不能随便乱打,有可能对肝功能有所损伤,其次由于注射器属于医疗用品,使用前均需要严格的消毒杀菌等步骤,使用来历不明的医疗用品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更重要的是,自行手术的危险性极高。众所周知,手术均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和熟练的操作。稍加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而术后也需要进行生命体征的观察以防止造成感染。切忌效仿影视或小说作品上“一刀了事”。

性别认同障碍是怎么回事?

性别认同障碍(简称GID)是心理学者和医师们使用的一种正式的诊断来形容那些经受严重性别烦躁的人们(对他们的生理性别不满的人们)。这是一种精神病学的分类,它描述了与转换性别身份和易装癖有关的问题。它是一种诊断的分类,最经常应用于有异性转化欲的人是一个由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而性别认同障碍也是最常应用在变性人的医学诊断上。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性别角色发展包括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两个方面。

1、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儿童性别概念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三个成分: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稳定性的发展和性别恒常性发展。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的时间在1岁半到2岁之间。儿童和成人在性别认同的线索上存在差异,成人主要依据生殖器官、身体的轮廓和服饰等线索来确定性别,而儿童主要是根据头发的长短以及服饰的特点来确认被观察者的性别。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影响其性别行为,能够进行性别认同的儿童的性别行为显著地多于不能进行性别认同的儿童,性别认同早(27个月以前)的儿童的性别行为好于性别认同晚的儿童。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识不随其年龄、情景等的变化而改变。有学者通过问题形式考察了儿童性别认知稳定性:"当你是个婴儿时,你是个男孩或是女孩?","当你长大后你是当爸爸或是当妈妈?"。

结果发现,直到4岁儿童才能对以上问题作出正确回答,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在一生中是稳定不变的。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人的性别不因其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柯尔伯格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儿童一般要到6、7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在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出现最迟,大约到9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2、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性别角色知识是指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考察儿童性别角色知识通常采用向儿童列举一些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活动的方法,如打架、玩洋娃娃、骑马、烧饭等,让儿童说出哪些活动是适合男孩干的,哪些活动是适合女孩干的。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发现,儿童很早就形成了一些对男性行为特点和女性行为特点的认识。库恩等人为考察儿童角色出现的年龄,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向儿童宣读一些陈述,诸如"我很强壮","我长大后要开飞机"等等。同时向儿童提供两个洋娃娃,一个是男的,另一个是女的,要求儿童挑出上面的适合自己的那个洋娃娃。结果发现,儿童早在2岁时就已具备了一些性别固着知识,从而进一步证实,婴儿期的儿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性别角色知识。

儿童性别角色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到童年中期,儿童的性别角色已相当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性别角色认知变得日益刻板。从婴儿到青少年这一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成见的发展呈一种"U"趋势,即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性,通常把规则看成是必须绝对服从的要求,因而不能容忍与性别角色不适宜的行为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规则只是一种社会习俗,在某些情景中,出现不适合性别角色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而在性别认知上其态度相对灵活,性别成见反而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指出的是,到了青春期这一阶段,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会产生相当强烈的与性别相联系的期望,他们的性别角色态度会重新恢复到早期所具有的刻板状态。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